首页
科技资讯
科技服务
走进科技
专题专栏
首页
>
科技资讯
科技资讯
时政要闻
通知公告
科技动态
科技前沿
03-14
福建物构所构筑出首类手性铝氧簇用于圆偏振发光
手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是生命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原子级水平上研究手性团簇的手性来源、多重手性,对手性化学和团簇化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手性金属有机簇合物仅约占手性晶态化合物的7.8%,集中在贵金属、稀土和过渡金属。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方伟慧采用协同配位合成策略,构筑出首类手性铝氧簇(cAlOCs),并应用于圆偏振发光。
03-14
金属所通过外延应变调控铁电极化 实现巨大隧穿电致电阻效应
铁电隧道结具有简洁的金属-超薄铁电-金属叠层器件结构。铁电隧道结利用铁电极化翻转调控量子隧穿效应以获得不同电阻态,从而实现数据存储功能。由于铁电极化亚纳秒尺度的超快翻转以及紧凑的交叉阵列结构,铁电隧道结具有高速读写、低功耗和高存储容量等优点,近年来在信息存储领域备受关注。隧穿电致电阻 (或开关比)是衡量隧道结性能的核心指标。
03-14
化学所在制备强荧光二维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方面获进展
二维共轭聚合物(2DCPs)是一类新型的半导体材料体系。2DCPs独特的拓展二维共轭结构,预示着优异的光电特性,在有机电子学领域颇具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报道的多数2DCPs材料的光电性能相对较差,以及具有强荧光特性的二维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方面的报道较少。该类材料荧光猝灭的原因是2DCPs体系中紧密的层间π-π堆叠使其能量耗散严重,导致其不发光或者荧光特性差。
03-14
理化所提出电化学重整废弃PET塑料耦合海水制氢策略
氢气具有热值高、清洁、可再生等优点。相对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制氢方式,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驱动的电化学技术,直接分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未来通向“绿氢经济”的最佳途径之一。其中,直接海水电解因无需依赖淡水资源而成为理想的绿色制氢方式之一,但高成本以及海水腐蚀带来的催化剂失活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03-14
大连化物所提出中空纤维炭膜超薄皮层调控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节能与环境研究部膜材料工程研究组研究员任吉中团队,在中空纤维炭分子筛膜(中空纤维炭膜)方面取得进展。炭膜由聚合物前驱体在惰性环境中经过高温热解而成,具有优异的耐热和耐化学腐蚀的性能以及丰富的超微孔结构,在气体分离方面颇具应用潜力。中空纤维膜前躯体在高温炭化过程中,其多孔支撑层易塌陷,导致分离层厚度较大,增加了气体分子的传质阻力。因此,如何降低分离层厚度是发展高性能中空纤维炭膜的关键。
03-14
科学家公布哈勃空间望远镜最深窄带巡天数据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中国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多通道成像仪团队以及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课题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安庆师范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智利天主教大学物理学院等,统计分析了针对哈勃空间望远镜(HST)进行的窄带观测,完成了对HST最深的窄带深场——位于GOODS南天深场的窄带F658N的深度观测数据的处理,发布了基于哈勃空间望远镜数据的最深窄带深空图像即HDHα项目的
03-14
青岛能源所等开发出聚苯乙烯表面纳米抗体定向固定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纳米抗体作为新一代抗体,因独特性能在体外检测、靶向治疗领域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蛋白质材料研究组围绕纳米抗体,建立了完善的抗体筛选技术平台,在利用纳米抗体进行体外检测中相继开发出多种技术手段。前期工作利用多聚化纳米抗体开发的基于五聚纳米抗体的免疫分析技术,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中表现出优越的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03-14
3D打印钛合金抗疲劳设计制备取得突破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AM),因得天独厚的自由成形能力满足了高端装备和构件对高集成性、多功能性、轻量化、一体化的需求,被认为是制造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因此3D打印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关注和初步应用。然而,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制备的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性能普遍较差,制约了其作为结构承力件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提升3D打印材料与构件的疲劳性能是国内外学术界与工程界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
35
36
37
38
39
40
41
...
98
99
下一页
尾页
共
99
页
786
条数据
友情链接
--国家部委--
国家部委国家部委国家部委
--省级机关--
省级机关
--省属企业--
省属企业
--综合网站--
综合网站